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资讯 >

80秒广告实际播放83秒,时间都有“鬼秤”了?

来源:南方网 2025-09-09 03:28:20 阅读:

提要”这不是妥妥的时间“鬼秤”吗?...

时间什么时候过得最慢?看广告的时候。这句话,可真不是在跟你开玩笑。记者调查发现,好几个视频平台上标注为80秒、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都多于标明时长。

它们的倒计时要么莫名其妙地卡一下,让你以为是网速问题;要么干脆只标数字,等用户发现了,就狡辩说:“我只说是100,又没说是100秒!”这不是妥妥的时间“鬼秤”吗?

这种鸡贼的操作,折射出平台对用户权益的傲慢。在数字时代的契约中,我们以时间交换免费内容,这本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然而,“偷时间”的小聪明之举,却在这个默契的边缘不断试探,挑战着用户的耐心与信任。平台能精准统计每日数百万次的访问量,却声称无法控制多出来的几秒广告时长,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当技术成了攫取注意力的帮凶,我们不得不质疑:这场以“免费”为名的交易,究竟让我们付出了多少额外的隐形成本?

视频平台即便靠着几秒钟的欺骗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也终将付出品牌声誉与用户忠诚度的代价。在这些平台上播出的作品,同样会受到连累。为什么正版影视剧想存活下来那么艰难?就是因为它赖以为生的土壤里钻进了很多蛀虫。正片还没开场,前摇就成功地把用户恶心到了。剧中也冷不防地被植入了广告,一个精彩画面结束之后突然换屏,好不容易才渲染到位的气氛,就这样被泼了一盆冷水。观众想回味一下,滚动条向前拉了1分钟,结果平台提示:还要看一遍刚刚的“80秒广告”。即便是再优秀的作品,也会因为这种种乱象而让观众兴味全无。

面对这场时间与信任的较量,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监管的及时介入,更是整个行业的价值重估。监管部门应当将广告实际时长纳入互联网广告监测体系,建立精准计时标准,对违规平台进行依法处罚并公开曝光;平台自身则应平衡好短期利益与长期信誉,主动校准广告计时系统,用坦诚的服务而非小伎俩留住用户;作为用户,我们也应勇敢发声,对“店大欺客”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近些年,“蚍蜉撼树”的成功案例可有不少:从大数据“杀熟”到电视“套娃”收费,每一次规则改变的起点,都是第一个说“不”的普通人。

在分秒必争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捍卫自己的时间权益,守护的是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我们究竟将走向一个尊重个体、珍视信任的数字社会,还是陷入一个唯利是图、透支未来的注意力工厂?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人的选择与坚持中。用户的时间,1秒都不能偷,这样的较真很有必要。

撰文 陆文茗

Tags: 短视频  广告  视频  广告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