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资讯 >

复旦广告学专业创建三十周年优秀作品展成功举办,校友反响热烈

来源:媒体观察 2025-01-03 21:35:08 阅读:

提要参展学生达205名。...

“Hello!好果子: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创建三十周年优秀作品展”活动近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综合楼展厅成功举办。此次展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系和创意星球·学院奖联合承办。

展览的八十幅作品精选自复旦广告学三十年教学实践中的数百件获奖作品与优秀作业,覆盖平面广告、视频广告、商业摄影、纪实摄影、策划案、交互设计等多种类型,参展学生达205名。

自1994年创建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始终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同频共振,以广告教育为媒,见证了中国广告行业的发展变革与辉煌。

三十载风华、八十幅作品,凝聚着几代复旦广告学子智慧的结晶、知识的传承与创意的火花。展览内容以线性时间为脉络,共分为四个板块:源起海上(初创期1994-2004)、融汇江河(发展期2005-2015)、弄潮数智(转型期2016-2024)与AIGC创意无界(致未来),向参观者展现了复旦广告学专业三十年的发展之路。

展览主视觉海报

四大板块

展现复旦广告学专业三十年发展之路

Part1 源起海上 初创期(1994-2004)

1994年,复旦大学新闻系开始招收首届广告学专业本科生。此后的第一个十年(1994-2004)中,初创期中的复旦广告学专业初步搭建起师资队伍与课程体系。1998年教育部中日广告教育交流项目启动,复旦大学新闻系开始陆续派遣专业教师赴日本东京电通株式会社研修广告,提升了广告学实践与研究的国际视野。

1990年代,国际4A广告公司进入中国,从外部为复旦广告教育注入一股力量。上海的奥美、麦肯光明、盛世长城、智威汤逊、电通等广告公司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实践的舞台,也推动了复旦广告学子对广告创作的热情。1998级的复旦广告校友孟琼雯、徐琳滢在达美高广告公司实习时参与创作的“光明乳业”电视广告获得亚太广告奖、戛纳广告铜狮奖。孟琼雯在展览现场讲述了这个广告的创意故事。

在时任广告学系主任程士安老师的带领和推动下,复旦广告学子还积极参加由上海市举办的各项公益广告活动。2002级的杨静怡、金鑫、张中江等同学创作的影视广告获得“上海市男女平等公益广告大赛”等级奖,相关作品在上海市公共媒体上进行投放,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Part2 融汇江河 发展期(2005-2015)

在第二个十年(2005-2015),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继续完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逐渐壮大,本科招生人数也由初期的十几名逐步增长。2010年,广告学专业学生逾七十名。这一时期,复旦广告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与业界建立密切联系,连续数年举办“4A进校园”活动,并开展“复旦广告文化节”,邀请包括王永辉、苏秋萍、莫康孙、邵隆图、唐锐涛、陈耀福等著名广告人在内的业界专家进课堂授课,打开了广告学子的国际化视野,真正践行复旦新闻馆的“好学力行”理念。

自2005年起,广告学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广告专业竞赛,以赛促教,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了专业竞争力。参加的大赛具体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广赛)、中国广告协会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学院奖)、时报金犊奖、国际金铅笔创意大赛One Show、全景视觉公益广告大赛、上海公益广告大赛等,复旦广告学子屡获佳绩。

2012年,广告学系响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2”教学改革措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适,更加注重学生跨学科的专业素养,以“通”带“专”,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专业方向和就业领域,培养具有行动力和思考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Part3 弄潮数智 转型期(2016-2024)

随着数字化潮流的冲击,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进入发展转型期(2016至今)。为顺应媒介数字化的大趋势,在学科带头人顾铮教授的带领下,逐步推动课程结构的更新与教学转型,对接复旦大学“2+X”的整合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培养的“专”与“通”双重目标达成;在数智传播时代,广告学系的教学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人文/Humanities、商业/Bussiness、艺术/Arts与科技/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需求。

这个时期的专业实践创新,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媒介融合的综合运用和对新媒材的把握,创作类型从传统的平面、影视、文案作品等,转向更丰富的整合策划、纪实摄影、短视频、播客、互动设计等形式;传播媒材的创新亦带来对广告的内容化、新闻化、社交化的效果追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网络化带来的公共传播和社会化传播的兴起,品牌传播和广告策划与创意也日益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ESG成为商业传播的重要方向之一,公益性成为衡量商业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复旦大学广告学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伦理素养,包括对新闻人责任、技术伦理以及人文关怀等全方位的社会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并且将这些意识渗透到行业实践中去,知行合一,塑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传播人才。

Part4 AIGC创意无界(致未来)

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复旦广告学系李华强老师见证了广告创意课程在印刷媒介、视听媒介、互联网数字媒介等不同阶段的变革,并相应地结合平面设计、影视创作、数字短视频等形式,不断探索广告创意的最佳表现形式和设计美学。在当今AI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崛起的时代,广告课程紧跟时代步伐,经过调整、优化、补充,增添了AI人工智能辅助内容创作的重要环节,试图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手段来突破日常思维、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完成高质量的作品。使用AIGC技术辅助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机会,获得更全面和前沿的专业技能,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战略,提升人才竞争力。

校友反响热烈

复旦广告学专业面临深远变革

此次展览中,策展团队整理了复旦广告学专业三十年来的所有学生名单,共计1660名,平均每年为社会培养了50名左右的商业传播人才。在此次展览近一个月的展期内,广告学系特别安排了周末校友返校日活动,以方便校友们回母校观展。期间数十位校友返校观展,复旦广告学专业第一届校友沈颖表达了她的感慨:“从最开始的平面、电视广告,以及到后面看到的AIGC作品,师弟师妹们的广告创意能力比我们当时强十倍不止,看到很生机勃勃的一种感觉”。还有来自不同时间毕业的复旦广告校友纷纷表达了感受。05级校友袁骕和09级校友吴丽洁都认为,即使站在今天回看,20年前创意的作品依然是不落伍的。10级校友卢苑表示从好的创意作品中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包括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特质;而06级校友陈鹤则认为AI时代的来临为复旦广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展览的“后记”中提到,此次展览“一方面是对复旦广告学子三十年专业成果的梳理,借此进行阶段性回顾,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促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革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是复旦广告对公众开放的一场专业秀,接受社会各界和行业专家的检验,抛出问题,以开启一场提问、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在行业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当下的广告专业到底应该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学)的效果如何?处于行业转型期的广告学教育将会走向何方?恐怕也是每一位广告教育从业者和广告学专业学生需要关注的话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广泛讨论和思考,也是这场展览的意义所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广告学教育已经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媒介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广告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广告学教育亦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正从传统的狭义广告教育步入更为广阔的商业传播、战略传播教育领域。在这个不息变动的年代,有哪些是复旦广告学子内心不变的部分?05级校友龚一认为,贯穿其间不变的一条红线是复旦广告人“无论在哪里都带着好奇心、不负心中热爱”;05级校友徐珍怡则希望复旦广告以“创意为翼、梦想为马”,带领广告学子持续向前。

英国小说家诺曼·道格拉斯在其小说中提到:“通过广告,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的理想。”这句常常被援引的话,反映出广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战略意义。复旦广告学的教育变革,一方面需要在校师生、广大校友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学界、业界与社会各界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对话和探讨,把为商业市场、社会价值、国家战略服务的目标纳入到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来。

展览现场

文字|李华强 马语灿

图片摄影|王泽铭

视频制作丨李先梓 张国清

编辑|刘苏乐

审核|陆柳

Tags: 广告学  校友  专业  创建  作品  复旦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