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洞察 >

取代中国制造,越南到底行不行?

来源:科工力量 2021-01-23 22:32:14 阅读:

提要越南之所以能承接中国的制造业转移,离中国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中国曾经被称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也一直是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但近年来,有不少制造业工厂开始向我们南边的邻居,越南转移。加上越南这些年的经济成绩一直不错。

因此,很多人担心越南会取代中国,对我国制造业造成重创。那么,越南到底能不能取代中国?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越南一直是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的经济体,近20年的GDP增速一直在6%以上。由于北方紧邻着强大的中国,越南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感。

考虑到中国压倒性的体量,这种地缘政治上的焦虑,几乎无法化解。这份焦虑将越南推向西方,当它面对欧美国家时,更加有亲近感。比如,近年来,越南与曾经的敌人美国,走得越来越近,与美国、欧盟、日本等签订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

为了吸引外资,越南还多次修改《投资法》,让企业所得税率比中国更低。为了平衡地区发展,越南还设置一些特别经济区,来投资的企业更可享受大量的税收优惠。

如今的越南和过去的中国,有着相似的优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越南人口为6200万。但到了十年后,越南人口已经突破1亿1000万。

在这些人口中,35岁以下青壮年占比56%。相较中国,越南劳动力在年龄结构、薪酬水平上都具有优势。这些都为越南发展制造业创造了条件。

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外商在中国的不安感开始上升,或多或少筹划产能转移。曾有咨询公司发布报告:“撤离中国”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越南。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制造业企业在越南落地生根,比如说,英特尔在胡志明市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封测厂,三星把中国的手机工厂,搬到了越南,甚至我们还能从中找到不少中国企业的身影。

面对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越南的形势似乎一片大好。然而,想要取代中国,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按照联合国对全球工业产业的划分,世界产业可以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而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并以此建立起全世界最完善的供应链。完善的供应链不仅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而且可以节省关税费用,节省成本。

举个例子,你如果想生产一架无人机,一周内就可以在深圳华强北,找齐所有零件,如果你有特殊的需求,还有很多工厂可以提供订制服务。

但在越南,有限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使得很多的零件无法在本地生产,需要跨国采购才能够完成,而那个跨的国也只能是中国。

实际上,越南之所以能承接中国的制造业转移,离中国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与云南、广西接壤,离珠三角也不远。因此,制造业企业很容易地将工厂从中国转移出来,将来也不用为供应链太过担心。

这里有一个典型案例:富士康当年在越南选址,放弃台商云集的南越,而是选中了北越,原因就是北越离中国更近。时至今日,电子产品制造已成北越主要产业。

那么,越南有没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工业体系呢?很可惜,不能。一个国家要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就必须发展重化工业,否则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机器生产力就无法获得,也就是说,重化工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 

但是对后发国家来说,重化工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利润也不高,很难吸引到资本的投入。中国的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依靠自身努力和苏联援助,中国培养了大量的化工专家,也为之后引进先进技术打下了基础。

我们的近邻日韩,完成这一步靠的则是财阀。韩国政治强人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上台,从而开启了韩国的工业进程。

为了完成这一点,朴正熙政府大力扶持财阀,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条件就是财阀配合政府的工业化战略。 对韩国财阀来说,有了政府的扶持政策,从银行低息贷款,他们可以将手伸到各个产业中,投资兼并,这显然很不“市场化”。

 1973年,朴正熙发布了韩国《重化工业宣言》,各大财阀迅速跟上政策引导,竞相发展自己的重化工业。

当时,韩国政府对重化工业的支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一旦发现哪个财阀经营状况很糟糕,有可能会破产,政府就会要求银行给它更多的贷款,强行“续命”。 这些行为显然和西方倡导的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然而在冷战背景下,西方国家为了拉拢韩国,对这样非市场行为,选择性眼盲。

现在的越南,其实也有扶持财阀的迹象。典型的例子就是越南首富范日旺。20世纪90年代,范日旺在俄罗斯留学,后在乌克兰做食品行业,掘到了第一桶金。

 2001年他回到越南发展,进入房地产业,越南各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大都出自他手,他的集团还广泛进军各种领域,诸如教育、医院、超市、便利店、汽车、农业、制药等等,几乎与越南人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都有他的影子。

可惜时过境迁,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越南很难效仿日韩的老路。因为政治环境变了,现在和西方国家玩,就得遵守欧美所谓“自由贸易协定”。即便对它网开一面,财阀们能否完成这一目标也不好说。

毕竟日韩起步时,中国还远不是一个庞然大物。越南对于这一点,也有着“自知之名”,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经济大学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阮德成就指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因为越南经济的整体规模太小了。

在他看来,越南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就是把自己嵌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搭上中国的顺风车发展起来。越南不需要有自己的产业政策,因为有“广州”。

阮德成口中的“广州”只是一个代表,实际上指的是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句话实际是说,越南经济规模太小,中国太大,即便越南建立了产业政策,一旦中国制造基地变化了,越南也只能跟着被动调整。

表态虽然谦卑,但定位却是相当准确,2019年,越南GDP约2600亿美元,是上海的1/2、深圳的2/3,仅相当于山西。如果有人看到如此悬殊的体量差距,还说越南制造会取代中国制造,那恐怕是太缺乏自信了。

实际上,随着工厂的快速涌入,越南的颓势已经显现:越南国土面积有限,形状狭长,有四分之三的面积是山地和高原,交通运输困难,

与此同时,越南人口红利的瓶颈也开始出现,其人口增长率现在只有80年代的一半,加上1亿多的总人口规模,比中国要逊色不少。更小的人口体量,带来的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目前,越南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达1350元,人工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降低。

近几年,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量开始涌入,国际杠杆资金在越南“大炒地皮”,当地土地、厂房价格水涨船高,甚至“看齐”中国。加上基础设施的欠缺,越南工厂的水电费比中国贵很多,综合成本一算,或许还不如在中国建厂。因此,前几年大量在越南建厂的一些企业,近几年有不少又偷偷搬回来了。

前面提到的富士康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一直有迁往东南亚的传言,但目前富士康超过80%的工厂都位于中国大陆,主体并未搬迁,原因是什么?

简单说,中国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抵消成本上的劣势。 中国部分制造业迁往越南,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本。服装纺织、制鞋、电子产品组装,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哪怕工资上涨一点点,都是巨大成本。

低端制造转移,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规律。越南也不是第一个吃到这种红利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德国、日韩、再到中国都曾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都是因为产业升级、主动移出低附加值产能,才养肥了下一个新玩家。而越南的这一波崛起,同样和中国开始“腾笼换鸟”、“清理过剩产能”有着密切关系。当我们观察制造企业从中国迁往越南,可以看一下究竟迁走了什么?

以手机工厂为例,迁走的是最终的组装环节。在手机生产的供应链中,光学系统、声学系统、屏幕等组件的厂家属于一级供应商,而一级供应商还需要采购,所以还有二级、三级供应商,甚至可能有几十级供应商。

 在这么多供应商中,能迁走的往往都是一级供应商,二级及以下的供应商很难带走。因为级别越往下的供应商,生产的东西越专门化,生存越依赖于供应链网络。 

打个比方,在饮料生产供应链网络中,有供应商可以依靠生产瓶盖就活得很好,但如果离开了这样的网络,生产瓶盖的厂家是活不去的。时至今日,只有中国存在这种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所以,在当今世界形势变化和地缘政治冲击下,中国制造业不是“转移”了,而是“溢出”了。

国内部分制造业向越南的转移情况,本质是中国供应链规模扩大后,出现的“溢出”效应,但这背后不变的是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很多商品只是把最后的组装搬到了越南,在当地走了个“过场”。

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也许还能避开某些莫名其妙的制裁,何乐而不为?不仅如此,由于越南承接的是代工厂功能的低端产业,主导方是相关品牌,而不是工厂本身。

例如,越南的电子产品制造增长主要是依靠三星品牌,每当中国智能手机份额的提升,挤占一丝三星的市场份额,也就相当于打压了越南制造业。

此外,对于中国来说,30年的工业进程,让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熟练工人、管理人才、精干工程师,中国制造也诞生了许多本土品牌和高技术成果。

中国不仅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不仅有“外循环”,还能有“内循环”,甚至实现“双循环”。这些都是越南做不到的。

当然,产业升级带来部分制造业的转移,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认为这会给国内带来冲击,也无可厚非。但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本质就是一个互相赛跑的过程。至于如何去把控平衡,这需要考验国家的智慧。

Tags: 中国制造  取代  世界工厂  越南  到底  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