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头条 >

“不知名”新剧斩获14亿曝光,为什么年轻人爱在电视剧里找真实?

来源:DT财经/沈慧/董道力 2021-08-16 22:35:47 阅读:

提要观众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剧集不需要像纪录片那样完全反映现实,但起码不要让人无法信服,不是吗?...

观众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剧集不需要像纪录片那样完全反映现实,但起码不要让人无法信服,不是吗?

最近,有一部名为《我在他乡挺好的》的暑期档电视剧,以黑马姿势冲上了豆瓣评分 8.3,追完剧的观众都在评论区鼎力推荐:“可以说是年度最佳预定了!”

要知道,《我在他乡挺好的》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同步播出,如果你想及时追完整部剧集,必须购买 VIP 会员 + 超前点播,光是后者就要花费 48 元。 

但即便设置了这种门槛,《我在他乡挺好的》还是收获了十分可观的影响和传播。截至 8 月 16日,微博话题词 #我在他乡挺好的# 获得了 14.2 亿阅读和 70.1 万讨论,剧中的桥段隔三差五地登上微博热搜。它到底凭什么获得如此好的口碑?跟同期的其他剧集相比,它为什么能打动这么多的年轻人? 

01《我在他乡挺好的》,屡上热搜却没能出圈

《我在他乡挺好的》是部女性群像剧,拥有四条故事线,讲述了四个不同背景的女孩在北京奋斗的经历。 

从百度热度趋势来看,自 7 月 19 日首播后,这部剧的热度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在 7 月 22 日、7月 28 日、8 月 4 日前后,这部剧的全网搜索热度出现了 3 次明显的上升。 

结合微博热搜话题,我们找到了它的走红之路和三个重要的节点。 

第一个是 7 月 22 日,《我在他乡挺好的》首播后的第三天,围绕演员“金靖”产生的热搜达到了 3条。从词条内容来看,当时登上热搜的有 #金靖演技##被金靖演的胡晶晶整破防了# 等。 

DT 君分析,这是由于一贯以喜剧形象示人的金靖第一次正儿八经出演电视剧,演的还是悲剧人物,观众对她的演技表示认可,对其塑造的角色感同身受,从而引发了第一波热潮。 

《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第 2、3 拨大热度则分别出现在 7 月 28 日、8 月 4 日前后,当时的热搜有 #我在他乡挺好的社死名场面# #我在他乡挺好的细节# 等。 

在知乎和豆瓣的小组中也多次出现了关于这部剧的讨论,如“豆瓣第一篇小组评论献给《我在他乡挺好的》——北漂 10 年+,很多情节感同身受”“一线城市资深社畜在线探讨剧中关于职场&情感的相关细节”等。 

关于职场、北漂等现实问题的讨论让这部剧的话题度不断升高,而且这种热度不仅存在于微博。 

《我在他乡挺好的》由此吸引到了大量路人,但电视剧却没有因此而口碑下滑。从知乎、豆瓣的评分来看,该剧的口碑力压了同期的其他电视剧。 

02《我在他乡挺好的》靠什么赢得口碑?

年轻人在看这部剧时都在谈论些什么?哪些要素获得了年轻人的好评和关注?为了找到答案,DT 君抓取了《我在他乡挺好的》豆瓣小组中的1608条帖子,以及375条关于该剧的豆瓣剧评,希望从中找到这部剧能成为暑期档“黑马”的真正原因。 

通过对4、5分的好评内容以及1、2、3分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我们总结了好评和差评的主要原因。 

可以发现,《我在他乡挺好的》能获得观众口碑的关键词是“真实”。给出好评的观众,认为剧情内容真实,有共情、共鸣、代入感强;而差评的关注点与好评一致,只是TA们觉得剧情内容不够真实。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豆瓣网友们在讨论什么,我们查看了精华帖子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剧情分析、演员/人物评价以及对电视剧反映现实问题的讨论。 

有58% 的精华帖子都在讨论真实性的问题—— 

比如针对剧情细节的合理性进行讨论。而讨论内容主要涉及两点,首先是细节的隐喻,如胡晶晶的向日葵手机壳,印证了她像太阳般温暖的人设。其次就是剧情细节反映真实生活的讨论,如一开始挤地铁的场景,选择了北京有代表性的15号线,让北漂的观众有代入感。 

在对演员/人物评价的帖子中,除了讨论演员穿搭的帖子,比如对演员周雨彤的卫衣、包包进行分享。另一个就是对演员演技和塑造的人设进行评价,如纪南嘉人物接地气,独立但不极端,而对人设评价的好坏就在于是否真实。 

最后在现实映射类的帖子中,更加反映了观众对于电视剧真实性的讨论。例如观众看剧后产生了代入感,在剧中找到了自己“北漂、租客、社畜”的身影。 

根据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口碑来源于电视剧可以真实反映现实,而观众们对于电视剧的关注点、讨论点也都集中在电视剧的真实性上。 

0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要在电视剧里找真实?

《我在他乡挺好的》并不是第一部走红的都市女性群像剧。 

此前,天下苦大女主戏久矣。于是,2018 年的一则网友脑洞,引发了都市剧市场对女性群像剧的追捧。紧接的几年里,大批女性群像剧相继释放,表现突出者如《三十而已》《流金岁月》,引起了广泛讨论。 

但扑街的也越来越多,如近期讨论度颇高的冯小刚《北辙南辕》,大导名流顶级制作,批评声诸如“浮夸、不接地气”却不绝于耳。《我在他乡挺好的》获得如今的口碑,多少也有点靠同行衬托的意思。 

从社交平台的反馈里,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女性群像剧已经很难讨好观众的原因,一方面是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观众审美疲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创作者对于女性处境、女性心理的刻画并不到位,既脱离生活又想象力有限,最终女性群像剧就沦为了《小时代》的各种变体,越来越多的悬浮剧情引来了观众逐渐积压的反面情绪。 

为什么脱离现实的“悬浮剧”曾经成绩不俗,现在却如此让人反感?真实怎么就成了观众评价这类都市剧的第一关键要素呢? 

可能得先从“观众看剧,到底是在看什么?”这个问题开始说起。 

大众传媒学者哈特莱指出,观众在欣赏电视节目时同时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进一步提出,文化产品在文化经济系统中流通的是观众生产的“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 

简单来说,当电视剧等文化作品播出之后,我们观看、讨论和传播的,其实不是电视剧本身,而是自己生出的“快感”和构建的“意义”。 

“悬浮剧”从收割流量走向失宠,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年来年轻人生产“快感”的触点发生了变化。 

2014年的论文《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受众研究》中公布了这样一组调研数据,观众观看都市剧的主要目的是娱乐 (娱乐消遣36%、消磨时间23%) 和获取信息 (32%) 。 

我们大致对广大观众在这两个方向的快感来源做了一些梳理和总结。 

娱乐向的“快感”主要有两种。一是感官上的生理愉悦,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得到满足,获得审美的享受;还有一种是心理宣泄的快感,剧中角色完成了自己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于是产生替代性满足的愉悦,能暂时脱离现实生活的琐碎和无聊——喜欢看别人谈甜甜的恋爱,就属于这一种。 

求知向的“快感”也有两种。一是出于猎奇求新,获得短时间内见识一个全新世界的“饱腹感”;还有一种是不满足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经验,想要在剧集中完成自我的观照,获得现实生活的集体共鸣。 

以上快感的获得,其实都要求真实——倒不是说符合现实,而是让人真实地感受到美、愿望真实实现、新世界存在合理…… 

法国电影理论宗师巴赞曾说过:“在银幕上,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心理的‘真实性’,需要寻找到一种环境与人物的‘逼真性’,它并不排斥假定和虚构,但这种假定和虚构正是为了‘掩盖’艺术中事物的假定性,使艺术形态像生活形态那样真实可信,从而使观众真正参与到这部作品中去,甘心情愿受欺骗,忽而开怀大笑,忽而涕泪滂沱。” 

以前一些都市剧即便脱离现实还能打动很多人,除了主角貌美、画面精致等要素给人以感官愉悦,主要是因为以前的年轻观众认为,那就是真的世界。 

城市化和移动互联网大潮之前,没有那么多人真实生活在大城市,也没有如此多信息渠道获得大城市的真实生活模板,于是,《小时代》里描绘的就是上海,《爱情公寓》里就是大城市年轻人的合租生活——这带来的是看到新世界的快感。 

但现在,大城市的生活成为日常,以年轻人为主角的都市剧可以跟观众共创的快感不再是看到一个新世界,而是完成自我观照、实现集体共鸣——这就要求剧情逻辑符合现实。 

看着都市剧中的主角们毕业就有豪宅住,升职加薪犹如开挂,电视剧中的场景与现实生活发生了强烈的割裂感、不真实感。观众无法从悬浮剧中获取对于都市的任何有用信息,反而感受到了“嘲讽”。 

观众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剧集不需要像纪录片那样完全反映现实,但起码不要让人无法信服,不是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沈慧、董道力

Tags: 电视剧  新剧  年轻人  曝光  真实  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