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头条 >

中国城市群诞生记

来源:远川研究所/周哲浩 2021-04-12 00:12:48 阅读:

提要长三角城市群确实为如何抱团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

作者:周哲浩 出品:远川研究所泛财经组

五年前,家住苏州而在上海上班是一件考验毅力的事情。随着苏州轨交S1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的衔接,苏州与上海的距离不再让打工人望而生畏,白天在静安寺上班,晚上回昆山睡觉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城市间距离的缩短以及生活效率的提升,很大部分都是由城市群建设带来的。

今年3月初的一场城市群探讨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谈到城市群这个话题的时候表示,现在是提出城市群的最好时机,既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国内对19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定位也逐渐清晰,城市群内各地关联愈发紧密。

这种看法也得到了数据的佐证。3月23日,天眼查发布《新发展十年—中国城市投资环境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特别提及了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城市间呈现的“抱团”协同发展趋势。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与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为例,城市群内投资集聚效应明显——十年来,逾60%企业投资流向其所在城市群,超50%的被投资来自于其所在城市群。

最好时机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关于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割据(1+12)。

梳理这个过程,在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群诞生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看清这样一个事实:它不仅是城市抱团规划的结果,还孕育了更广阔的机会。

01. 割据时代

1990年代,许多城市吃了产业同质化竞争的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上海纺织行业算是这种情况的一个缩影。

上海历来是纺织的重镇。解放时,上海的纺织企业数量占到全国47.23%,撑起半壁江山。随后需求的旺盛以及行业进入状态的自由,让企业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1987-1989年,全国新增棉纺锭中,山东、江苏、河北三省占到了52%。这也意味着,上海的纺织不再一家独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家一窝蜂搞纺织,产品大同小异,结果自然惨烈。1992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拥有462户企业,其中176户处于亏损状态。拥有55万职工的纺织行业,实现利润从十年前鼎盛的40.6亿元,下降到了13亿,丧失了上海经济的龙头地位[1]。

全国的情况更夸张。以羊绒为例,1998年,全国羊绒深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件,比全球市场的需求还多了3000万。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申新九厂1998年上演了“壮士断臂”的一幕:在“全国压锭一千万,上海敲响第一锤”的横幅下,厂长陈春馥砸下了第一锤,12万纱锭被销毁。老厂长在回忆时痛心不已:“敲锭,我怎么敲得下去啊,这敲在自己心上,敲在职工的饭碗上啊[2]!”

上海申新九厂,1998年

好在各地都及时遏制了资源浪费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在这段弯路之后,各个城市意识到,找到一技之长才有可为,于是纷纷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02. 各有千秋

1995年3月,30多位政策决策专家和学者聚集在浦东的川沙宾场,开了一场闭门会议。会议就浦东下一轮该放开什么产业进行了三天三夜的集体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主张:浦东应该发展以金融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这个结论对浦东乃至上海的命运影响深远。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把上海市分行迁到浦东陆家嘴,之后的两年里,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钻石交易中心等相继来到此地,日本富士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光大证券等大批金融机构也在沪上落脚。

上海的金融行业自此繁荣。上海的金融行业,年度注册企业从2000年的3458家,飙升到了2020年的4.2万家。陆金所在2015年到2016年,估值几乎翻倍。今年3月,由英国伦敦Z/Yen集团与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29期全球中心金融指数“报告列出了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上海排名第三,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从国际金融中心的”追赶者“成长为了”领先者“。

第一波金融行业落户上海的同一时期,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起了一批间距宽松的矮楼。这是当时硅谷流行的设计。当时的环境乏善可陈,马路上连路灯都没有。好在深圳大学为这里的初创企业提供了人才,而之后的深圳虚拟大学园、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让这里的科研气氛愈加浓厚。

后来,这里的粤海街道将成为网红区域,并不是因为景致,而是因为这里集合了腾讯、华为、中兴科技企业。深圳市南山区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南山区GDP达到5018亿元,连续六年稳居广东区(县)第一。其中,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粤海街道创造了不少于2509亿元的GDP。一个街道撑起了南山区的半壁江山。

腾讯上市后,在粤海街道的飞亚达大厦租下了六层办公室。如今,腾讯在粤海街道自建的第二座大楼滨海大厦已经落成。2019年,马化腾在未来论坛·深圳技术峰上提到粤海街道不无感慨:“我想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的科技园是有一个比较独特地位的,特别是在深圳投入数字湾区和科技湾区建设的当下。”

一年后,字节跳动以10.82亿元在粤海街道拍下了一宗商业用地,成为了街道中最新的科技巨头。有这么多巨头坐镇,深圳会成为过去十年中硬件和人工智能企业新增最多的城市一点不足为怪。《报告》显示,硬件企业在深圳的年注册数从2011年的1.2万加增长到了2020年的4.2万家。

本次《报告》发布的“36城投资活跃度排行榜”中,深圳居于首位。经济实力、市场规模、人才资源都是影响投资活跃度的因素,而产业繁荣程度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体现。

在双循环的格局下,合适的产业道路足以带动城市——深圳有硬件,上海有金融,北京坐拥诸多文化传媒和医疗健康的龙头企业,广州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一骑绝尘,截止至2019年末,有6494家,是排名第二的深圳的12.78倍,在这个领域,广州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覆盖了软件、研发、整机等方面。

以产业为导向,城市因此具备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到了21世纪,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联结愈发紧密的当下,“术业有专攻”不再是最有效的财富密码。近年来城市群的规划和建设,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城市不再各自为战,而是抱团搞协同发展。

一起把蛋糕做大,成为了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03. 协同抱团

2015年,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湖南、湖北和江西省,都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为主要产业,产业相似度超过90%。他感叹到:“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抱团发展了,我们中部穷兄弟更应该抱团协作[3]。”

事实上,长三角城市群确实也为如何抱团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

曾经混沌的纺织行业,如今已是一派齐心协力的状态。江苏和浙江把发展差别化纤维、研发无水印染等科技作为了主要任务。安徽建起了现代化的纺织生产基地。依托人才、技术和市场的上海则推动形成了纺织服装的设计、研发和贸易中心。一条研发-制造-交易的路径明朗和清晰了起来。

金蝉布艺拥有3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窗帘的龙头企业。在尝到拼多多品牌计划带来的月销量200%增长的甜头后,浙江绍兴的金蝉布艺与上海电商平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大数据探索以需定制、按需定产。

江浙沪地区,一边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国前列、消费欲旺盛的人民群众,另一边是充沛的制造物品的能力,从电器家具到各种小作坊物件。电商平台衔接了两端。辅以基础设施和快递的发展,“包邮区”的生活自然便捷和丰富。通过电商平台采购家电生鲜早已成为日常,维修、保洁、医疗等生活服务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2019年,21·京东DB研究院发布的《服务消费引领者——长三角精致生活一体化报告》显示,过去三年,宠物消费、家装消费、医疗消费等提升生活品质的服务大受欢迎,长三角地区的服务消费出现了量价齐升的情况,在购买过服务类产品的用户中,人均消费累计增长了71%。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内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聚集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人才资源,对科技产业的探索自然也走在了前头。

由上海牵头搭建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三万多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苏州的科越医药,聚焦免疫补体通路抗体药物的研发。通过共享服务平台,公司找到了上海的药明康德,为其提供抗体、化合物等测试试验和相关实验数据。合作不仅缩短了新药的研发周期,还降低了成本。

城市群内的合作理所当然地反映到了投资的数据上。《报告》数据显示,在2011年-2020年,长三角对所在城市群内企业投资次数占比达到了82.03%。以上海对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的投资为例,它对三省的投资占到了其对全国所有投资比例的两成。鉴于上海有超过一半的投资留在了本地,它对长三角三省的投资可谓相当厚重了。

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以往的优势产业协同联动,二是利用城市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从其他城市群身上,也看到了类似的迹象。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方面对汽车产业进行着整合,一方面在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武汉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长沙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南昌则主要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基地。

成渝经济圈是电子产业的重镇,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每10部手机,就有一个来自重庆;而全球70%的iPad则产自成都,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也将成为协同发展的重点。而因为短视频平台和直播的流行,成渝的网红景点和美食,能和硬核的科技一样给人才带来机会。阿里巴巴淘宝大学在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电商直播培训分校就落户在重庆,目标就是为了培育直播达人和网红配品。

城市群这种错落有致又彼此关联的格局,背后孕育的是投资的机会。金融科技看长三角、工业和新兴产业在长江中游蓬勃、成渝不仅顶着网红光环,更在电子行业蓄势待发。摸清城市群的定位和状态,投资才能有的放矢。

04. 尾声

城市的协同发展,并不仅仅存在于“规划”的书面中,它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高铁、地铁、高速等等交通设施建设,在省会和周边地级市之间形成了"1小时城市圈"、各省会之间又形成了"3小时生活圈",一步步缩小着和一线城市的交通体验。而在5G等通信设施的发展上,成都、杭州等城市更是与北上广深同步进行,刷视频、看直播、玩游戏的高效体验,将不分一二线地界。

电商让“包邮区”成了流行词汇,而运输成本降低和人们生活的便捷,正是由城市群驱动的。眼光更开阔一些,二三线城市的抱团发展,其实是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之间的联动,是企业之间的投资,也是对人才的投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Tags: 城市群  长三角  中国  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