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品牌 >

喝可乐会胖,但可口可乐掩盖了肥胖真相

来源:晟杰 2020-07-24 21:16:48 阅读:

提要全球的减糖趋势,可口可乐的盈利困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GymSquare”(ID:GymSquare),作者:晟杰

全球的减糖趋势,可口可乐的盈利困局。

虽然喝可乐会胖是既定事实,但在过去10年,可口可乐公司掩盖了肥胖真相。

可口可乐制造了「可乐不会胖」的假象。这家软饮料公司就主张肥胖更在于缺乏运动,并干扰科研结论回避含糖饮料风险。而权威医学期刊The BMJ在去年发布调查:可口可乐的「健康理念」,间接促成中国肥胖人口增加。

可口可乐掩盖了肥胖真相,因为全球的减糖趋势,也是这家饮料巨头的盈利困局。

北京时间7月21日晚,可口可乐公布Q2财报,该公司软饮料销量报告期内同比下滑12%,同名品牌可口可乐销量同比下滑7%。公司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8%和31.8%,营收创下25年来最大的下滑幅度。

而这家公司也要面对元気森林等更多健康版「可乐」的挑战。7月15日,据36氪报道,元気森林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0亿美元。

用户明确糖分过量摄入危害,已然构成营收下滑的关键原因。

因为吃下高糖饮食后,身体被迫产生的降糖胰岛素,才是更多人日渐圆润的真凶。相反,从2003年开始全美掀起低糖饮食热潮,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陆续风靡,而高糖饮料销量经历了超10年的连续下跌。

与此同时,来自政府、机构的限制政策,进一步影响可口可乐盈利。

截至目前,已有英国、美国、法国等10个国家在执行「含糖饮料税」,其中就有部分国家因此节省巨额的医疗支出。相类似的是,也有国内学者指出,其作为奥运赞助商,但高糖碳酸饮料产生的副作用与奥林匹克精神不符。

看起来,可口可乐的健康化进程需要提速。而事实上,从「去碳酸化」的转变来看,可口可乐已在全面布局健康相关产品。

但是,相比在健康承诺上进行营养学主义的布道,客观公正的回归科学,或许才是被更多人长久认可的关键。

可口可乐掩盖了肥胖真相

地球上把「肥宅快乐水」做到极致的,可能只有这家名为可口可乐的公司。

在百年神秘配方的加持下,每罐原味可乐中的39克糖无疑是快乐源泉,这种快乐的代价,很大程度需要用长胖来换取。因为通常来说,一罐355毫升可乐的含糖量,等同于一日所需碳水化合物的14%。

可乐导致肥胖是事实,而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宣扬有利的科学理念,试图掩盖肥胖真相。

早在1978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的同一时间,这家主打软饮料的公司,赞助了名为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的科学组织,其创始人正是可口可乐前任高级副总裁Alex Malaspina。而在15年后,该组织进入中国。

从官方宣传来看,这一组织的创办目的在于改善公共健康的资金短缺,并引入西方科学,改善当时中国科研的落后状态。与此同时,也明确表示其不会涉及任何商业利益。

但是,从相关科研的发展来看,就有可口可乐公司的明显干预,甚至被认为影响了中国的肥胖科研理论。

■ 来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中国办事处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于2019年发表研究指出,可口可乐干预了中国的肥胖科研和相关政策。因为该公司通过科研等形式提倡——避免肥胖的关键在于运动,所有的食品和饮料都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比如自2004年起,可口可乐资助的ILSI,就接连在中国举办6场有关肥胖症的相关会议,为中国科学家向国外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名长期接受可口可乐资助的研究员就曾表示,肥胖的原因更在运动频率降低,而并非饮食摄入增加。

而美国人体运动学和体育科学院院士朱为模,就曾发表文章反对这一现象。他认为可口可乐在中国传递一个错误和危险的信号:喝可口可乐不是健康危险因素。

当然,不仅是学术会议层面,可口可乐在中国公共健康活动中,也弱化了营养学对肥胖的干预作用。比如该公司于2004年-2015年间,在国内开启「快乐10分钟」的校园锻炼计划,以及2007年-2009年的社区体育活动等,都在国内获得较大响应。

■ 可口可乐与中国肥胖科研的已知联系 来源:BMJ

毫无疑问,提倡体育锻炼、开办学术探讨都有正向价值,而目的在于掩盖肥胖真相,则引起负面评价。

虽然不见国内的激起反响,但国外早已有对可口可乐公司扭曲科研结论的集中报道。

从2015年开始,《纽约时报》就曾发表数篇专题文章,指出该公司与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合作,陆续在医学期刊、社交媒体发表「肥胖更在于缺乏运动」的理念,并试图消除含糖饮料导致二型糖尿病的负面评价。

直到4年后,可口可乐公司操控科研的现象被彻底曝光。《公共卫生政策杂志》上发表了可口可乐公司严重干扰科研活动的「铁证」。研究者在87013页项目文件中发现,可口可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有不同权利,包括提前终止研究。

高糖食物对于人体的健康损害已毋庸置疑,可口可乐掩盖肥胖真相,将导致更多的肥胖现象。

事实上,在The BMJ揭露研究的最后曾提到,若依旧没有人指出可口可乐对待科学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的偏见,那么中国的肥胖流行现象,将持续恶化。

全球减糖趋势,可口可乐的盈利困局

之所以选择掩盖肥胖真相,很大程度在于全球的减糖趋势,引起的盈利困局。

很难想象,就在2006年可口可乐于中国开办会议,侧面削弱可口可乐的健康风险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就已经发布禁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可乐等高糖碳酸饮料,而可口可乐公司、百事可乐公司和美国饮料业协会已全部签署这一协议。

而更大的限制随之而来,从2012年开始法国成为第一个引进「含糖饮料税」的国家,之后陆续有美国、英国加入。

这项税令,是为了打击含有游离糖的饮料。虽然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软饮料公司都极为反对,但各国国家的医疗机构都指出,该举措将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作为可口可乐的销售大国(墨西哥人平均每年喝700多杯可口可乐),也在2013年宣布对含糖碳酸饮料征收10%的税,之后根据PLOS研究显示,征税执行后单靠糖尿病减少,就为该国家节省医疗费用9.83亿美元。

而就是从此时起,可口可乐的营收呈现连年下滑的态势。

虽然在2012年,可口可乐营业收入达到480.17亿美元,但此后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至2017年,其收入分别为468.54亿美元、459.98亿美元、442.94亿美元、418.63亿美元和354.1亿美元,同比下滑2.42%、1.83%、3.70% 、5.49%、15.41%。

当然,营收下滑除了与相关政策相关,也更多与民众的降糖饮食观念有联系。

虽然没有直观的数据统计,但从低碳水的饮食思想风靡就能略见一二。

精制碳水主食的高GI特性,被称作升血糖指数,比如为了平息一碗炸酱面后的血糖急速波动,身体会立刻分泌胰岛素做抵抗。但是,胰岛素的释放,往往能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使脂肪组织增加对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的摄取,脂肪组织储存概率提升。

而为了避免血糖上升,美国人陆续放弃了面包、披萨、意大利面等精制碳水,拥抱愈发火热的阿特金斯饮食、生酮饮食等。而高含糖量的可乐也自然被排除在外。

事实上,美国的传统碳酸饮料市场已呈现超10年的连续疲软。在2015一度达到谷底,甚至自2016年后,即使是低收入地区的碳酸饮料销量也减少了21%。甚至在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碳酸饮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1811万吨的巅峰后,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

最后回到可口可乐这家公司,过去较为依赖其传统碳酸业务,或许也是其提倡「可乐无风险」的关键。

比如早在2014年,可口可乐在全球近75%的饮料销量来自其碳酸饮料业务。也一度通过资产互换交易拓展不同业务线。

而回到现在,无糖气泡水入局,使可口可乐面临更多健康版「可乐」的挑战。

7月15日,据36氪报道,元気森林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0亿美元。成立四年半以来,元気森林已至少融资5次。而据其最近公布的销售数据,截至2020年5月其销售业绩达2.6亿,已超过2018年全年业绩总额。

可口可乐的健康化

近年来,可口可乐已逐渐放缓在健身运动上的推动,也不再如过去掩盖肥胖真相。而产品线的健康化,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比如说,品牌的「去糖化」就是其中的关键。从2016年起,在中国市场推出零卡雪碧,主打含膳食纤维以及甜味剂代糖,甚至说就取消了零度可乐,全面上线零糖可乐Coke Zero Sugar强化「无糖」,至于配量表和此前的零度可乐完全相同。

当然也有「去碳酸」策略,可口可乐接连拓展健康相关的产品,

  • 2014年,可口可乐以21.5亿美元收购功能饮料生产商Monster Beverage Corp.16.7%的股份;

  • 2015年,可口可乐以4.005亿美元收购厦门的粗粮王饮料业务。增加果汁饮料、低糖无糖饮料产品线;

  • 2016年,可口可乐提出「全品类」战略;

  • 2018年,可口可乐以以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无添加酸奶品牌乐纯。

但是,这种健康化也被看作是一种营养主义。

针对可口可乐陆续宣传其健康产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教授Michael Pollan就曾尖锐批评,“营养主义并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食品行业等都要对营养主义征服思想和饮食负有同样的责任。”

毫无疑问,客观公正的回归科学,是品牌被更多人长久认可的关键。但如何借助外部力量监管更为重要。

国内别应龙、蔡仲在《「伪健康」食品的社会建构———以可口可乐为例》一文中就提到,建立一种具有「公共空间」性质的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机制,对于重塑和重振科学的权威性,以及打击和祛除伪科学之类的事物显得至关重要。

Tags: 真相  掩盖  会胖    肥胖  可口可乐  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