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回眸、握手、对拜”,下一期典籍里的穿越我已经开始期待

来源:传媒圈 2021-03-24 10:05:43 阅读:

提要《典籍里的中国》所起到的“导读”作用,拉着更多的人“穿越”到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时代。...

在碎片化时代,对于很多人来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并不容易,如果是看古籍,那恐怕是难上加难,如读“天书”了。

但是最近,有一群年轻人一直在“催更”一档讲典籍的文化节目,甚至颇有耐心地留下“你慢慢拍,我们能等”的评论。

从开播豆瓣评分9.4,到全网热搜近80个,并成为年轻网友中的新晋“网红”,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典籍里的中国》到底用什么征服了越来越“挑剔”的观众?

微信图片_20210324091823

01

想象力Max,氛围感拉满

“迁儿,你辛苦了。我替司马家族,谢谢你!”

“父亲,迁儿没有辜负您的培养。”

这段司马谈与老年司马迁的对话,是第三期《史记》中的催泪一幕,也是节目通过想象力加工打造的一场时空“穿越”,让司马迁在著成青史之后,和父亲跨越生死再度重逢,在“幸不辱命”的释然里,完成对先祖的告慰。

在宏阔的舞台背景下,用于连接各个分舞台的甬道,成为不同时空“梦幻联动”的时空隧道,营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震撼视听效果。

除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技术手段,演员的沉浸式演技才是氛围感的点睛之笔。

满头华发的司马迁低首垂泪,短短几秒钟,却直击人心。

因“李陵之祸”遭遇厄运,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耻辱与痛苦,却坚持用父亲给他的那支笔把《史记》写下去,用一生成就“史家之绝唱”的老年司马迁问道:“此书,当得我司马迁重生一世否?”他的下颌微微颤动,有愤然、隐忍,也有不屈和坚韧。正如网友所说,好的表演哪里需要挤眉弄眼撕心裂肺,一个微表情就够了。

也正因为有王学圻这样戏骨级的精湛演绎,才让司马迁从历史中走来。节目通过典籍人格化的方式,将古籍相关人物和故事做可视化呈现,构建出沉浸式的观演模式。借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在历史中的穿梭角色为切口代入剧情,专业演员的出色表演又激发起内心共情,观众在《典籍里的中国》得以近距离感受千百年以前的人物命运。作为与先贤对话的“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坦承自己忐忑、焦虑,有网友夸赞他演技好,他却告诉大家:“当优秀的演员装扮之后站在你面前,你就觉得他们活过来了。一旦进入到那个情境,你会忘掉自己在表演,你面对的是厚重的典籍,面对的是伟大的人物,你就像活在那个时代,一切都太震撼了!”

 微信图片_20210324092210

02

历史课本上的英雄,原来这么栩栩如生

重现一个时代,要对准历史星空中闪耀的灵魂。

《典籍里的中国》选择了伏生、宋应星、司马迁……尤其是第三期《史记》还呈现了一场群贤毕至的“历史盛会”,让写于青史的英雄群像跃然台上,打开许多年轻人的记忆闸口,“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读过《史记》,但却记得舞台上重现的那些英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324092353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约3000年的历史。大家熟知的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鸿鹄之志、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等一系列著名典故正是出自《史记》。

时隔两千多年,如何让书中的历史人物再次“鲜活”起来?

据了解,在剧本方面,节目的整个创作过程是一个“读厚”再“摊薄”的过程,一本五十多万字的书,整理资料加上和专家开会研讨的记录能有几百万字,而后再拎出其中最精准、最核心的内容,实现典籍的当代传播。

另外,节目早在准备期间就建立了针对11部典籍的11个导演组,每个导演组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收集、查询资料,寻找相关专家,如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等,咨询相关专业知识。仅首期《尚书》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多达53个版本。

于是,我们得以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廉颇如何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听到项羽在乌江畔拔剑自刎前的一声长叹……

当年在课堂上学习的典故,原来如此鲜活。不少年轻人感叹:“要是当年学的时候就能有这样的节目,学习历史应该会快乐很多。”
而现在也不晚,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翻开这些书籍,去一探那些先贤豪杰的踪影。这也是《典籍里的中国》所起到的“导读”作用,拉着更多的人“穿越”到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时代。

03

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从《尚书》到《天工开物》再到《史记》,每期节目播出后,总会让人升腾起自豪与自信,也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归属感。

究其原因,在于它们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灵魂拷问。节目以古籍为载体,以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为能量,让书中的思想光辉和价值意义,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与处于当今时代的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振,这也是节目引发共鸣、掀起热潮的关键。

比如你想知道“华夏为何为一体”,《尚书》中大禹定九州的故事会回答你。

微信图片_20210324092453

比如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史记》中炎黄合体的记载会让你找到原因。

微信图片_20210324092736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却鲜少深究这漫长的时光,其实是由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和事连接而成。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伏生舍命护《书》,没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记》,中华文明何以能够延绵至今,而未曾断流?我们又如何能够切身感受到那份来自血脉里的“同根同魂”?

只有知道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来之不易,才懂得倍加珍惜与心怀敬畏。

 “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时空,见证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临别之时,撒贝宁动情道:“请受炎黄子孙一拜!”弹幕也秒变致敬现场。

优秀典籍,成为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书中的思想之光穿越数千年历史时空,与当代心灵共振、和鸣。

微信图片_20210324093010

《典籍里的中国》所起到的“导读”作用,拉着更多的人“穿越”到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时代。

Tags: 回眸  对拜  握手  期待  下一期  典籍  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