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豆瓣,也要被饭圈攻占了?

来源:金方廷 2020-12-07 11:46:25 阅读:

提要“饭圈”在这个时代的网络世界简直无处不在。...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金方廷】

前几天,图书编辑“贝塔减”的豆瓣日记——《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一点!!!》揭开了“饭圈养号”问题的一幕。紧接着,流量颇大的娱乐微信公众号“萝严肃”发布了一篇阅读量10万+的推文《王一博粉及各路流量粉,能否放过豆瓣读书》,直接炮轰豆瓣平台上的饭圈“养号”行为。

由此,许多豆瓣er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豆瓣账号还可以像多肉植物一样地“养”,而“养号”的目的也直接得令人咋舌:只有把账号权重“养”高,才能进入豆瓣各路娱乐小组为爱豆“控评”和“反黑”,进而当爱豆在豆瓣有影视和音乐作品的时候,权重高的豆瓣账号才能发布有价值的评论,而不至于被豆瓣设置的防“水军”机制给过滤掉。

“饭圈”在这个时代的网络世界简直无处不在。那么,豆瓣会否继微博之后成为第二个被饭圈攻占的社交平台?

答案也同样直接:会的,而且早就已经是了。

今天,我们简直无法避免“饭圈”对上网体验的影响。微博早就被调侃为一款追星软件。就连微博自己也认识到了“饭圈”对提高APP日活、炮制流量热点和“割韭菜”的重要价值,不然微博也不会苦心设计这么多“戳”饭圈女孩痛点的功能:超话打榜、明星势力榜买会员送花,还有时不时发起的各类只面向“饭圈”的微博活动。

现在,轮到豆瓣了。豆瓣同样具备一系列吸引饭圈女孩的特质:以“豆瓣鹅组”为代表的娱乐小组通常能有效地汇集娱乐界和“饭圈”的各类热点话题,而豆瓣小组的bbs式界面也使得本来分散在网络空间中的爱豆信息能够有效地集中起来(上一个时代的追星bbs还是百度贴吧),更不要说豆瓣更容易输出更有“料”的追星信息——相比微博,如果我要追星,想了解一个爱豆的所有资源,我一定会上豆瓣。

当然豆瓣和微博有着本质不同,只不过二者同样具备极强的社交属性,而“饭圈”与其他互联网圈层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饭圈”以“占有”社交平台、炮制最高的舆论声量为己任。“饭圈”本质上是一种并不算新鲜的“兴趣组织”,正是由于当代网络文化实现了对兴趣圈层的精准切割,以网络为基础的“饭圈”才得以出现,并且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比“线下追星”更为热闹的追星“场所”。

与之类似的网络社群还有很多,例如喜欢二次元的群体和热爱游戏主播的群体,各自都能通过网络形成一定规模的兴趣团体,但显然这些团体在组织性和动员能力上难以和追星群体比肩。更重要的是,“饭圈”通常以社交平台为大本营,这和“游戏粉”以游戏软件为活动“基地”不同,社交平台上除了追星的人还有许多不参与追星的“路人”。一旦“饭圈”在社交平台上的活跃度和存在感太过强烈,就容易挤占许多对追星毫无兴趣的网民的社交活动空间。

“饭圈”通常与社交平台共依共存。因为“饭圈”的一切需求都需要借助社交平台来实现,这也意味着“饭圈”也是对社交平台“秩序”拿捏得最为深刻的群体。就拿大家最反感的微博“控评”行为来说,这种行为存在的前提恰恰在于微博以点赞量决定微博下方评论显示的优先次序,因而当只要能控制一条谈及某明星的微博底下的“前排”评论内容,就能控制住围绕这条微博产生的网络舆论。平台举报活动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平台鼓励用户监督彼此的言论、容许用户举报“有害”信息,那么围绕平台举报出现的大规模“反黑”行为也不可能存在。

与之类似,豆瓣网上出现的粉丝“养号”行为也是一种针对平台“游戏规则”而产生的新型网络社群活动。一直以来,在豆瓣想要控制舆论,特别是书影音的评分,都是非常难办到的事,因而豆瓣书影音评分体系一方面被认为最具有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就成了资本和“饭圈”最想攻占的“堡垒”。几年前“四大流量”的作品通常在豆瓣收获的是毁誉参半的评价,而一部《上海堡垒》直接戳穿了“流量经济带动影视”的神话,这些记忆通常被用来论证豆瓣是一个具有公正性的书影音评价平台,至少它足以抵挡资本和“饭圈”的侵蚀。

但现在,事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着变化。以往资本想要掌控豆瓣评分最常用的办法是直接买“水军”,可是在豆瓣推出权重评分机制之后,“水军”也不管用了,反而过多低权重用户的评分会降低作品整体的豆瓣评分。所以豆瓣评分体系实际上依赖的是看书多、听碟多、观影多且豆瓣广播极为“话痨”的用户们的反馈,因为这些表现足以证明这个账号背后的操纵者是个“活人”,而不是“水军”或机器人。然而,只要是社交平台就一定会为平台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只要有“游戏规则”就一定有它的弱点。现在我们知道了,想要控制一本书、一张唱片和一部影视剧的评价,都可以通过“养号”活动来实现。

正如“萝严肃”在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有粉丝说:“这是根据豆瓣社区规则来的”。确实,一切都是根据“规则”制定的策略,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善于利用规则。根据规则,发动大量的人控制多个账号,并且以“养号”的方法来提高账号的评分权重,只要手握足够多的“高权重账号”,就能很随意地控制豆瓣的评分体系——这在以往也是难以想象的事,而资本和“饭圈”的合流使这一切变得可能,甚至资本都不需要花钱去“买水军”,而只需派几个能够控制“饭圈”的“职业粉丝”就能做到这一切。

或许人们的恐慌也正源于此:以往我们所熟悉和依赖的豆瓣评分体系或许会因此濒临崩溃。正如我们曾目睹微博作为公共讨论空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样,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互联网发展的转折期。“饭圈”与社交网络的博弈背后反映出当代中国互联网生态的深刻变革。

之所以以“饭圈”为代表的互联网社群开始侵蚀像微博、豆瓣这样的网络公共空间,根本原因或许还不只是“饭圈”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而是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在互联网世界上寻找到真正“公共”和“大众”的东西了,——或许微博热搜姑且还能激发起一定的公共话题,但热搜的影响力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有限。一旦“大众”、“主流”的力量变得稀薄,剩下的就只是不同圈层之间的角力,或是各个“小圈子”内部的“茶杯里的风暴”。

不唯在微博越来越没有公共话题存在的空间,我们这个时代也越来越找不到真正普及大众的文化内容。就如前几天豆瓣友邻们哀叹的那样,过去我们还能聊经典、聊金庸,再不济也可以聊琼瑶和《雍正王朝》,可是今天却再也没有一个大家都读过、大家都看过的作品。

围绕不同兴趣建立起来的社群之间越来越缺乏共同语言,剩下的只有“圈地自萌”的劝诫和互不干涉的相处法则。在这个意义上说,像微博、豆瓣这样“上一个时代”出现的社交平台规则与当代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并不合拍,至少在这些面向“大众”的平台上做不到对群体兴趣的深度切割和分化,不像抖音,在那里你永远只会看到你最想看到的。


Tags: 攻占  饭圈  微博  王一博  豆瓣    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