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行业 >

迎来官方定义的预制菜,产品出海有哪些挑战?

来源:第一财经 2024-03-28 11:41:28 阅读:

提要预制菜产品出海有哪些挑战?...

在迎来官方定义和范围后,预制菜概念不再宽泛。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同时还提到,要健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

根据《通知》对预制菜范围的规范,销往国际市场的预制菜品类也有了变化,那么,预制菜在出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预制菜行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业内期待国标出台

根据《通知》,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就《通知》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被纳入预制菜范围。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同时,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等主食类食品,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通知》的出台,首先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这很关键。其次,明确预制菜的核心发展板块,同时重点阐述预制菜制造过程中的核心点,那就是不能添加防腐剂。最后,《通知》把预制菜的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梳理得非常清晰,这对于预制菜产业健康、良性、有序地发展提供了明确的顶层设计的指引。

朱丹蓬告诉记者,预制菜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抓手,也能帮助地方政府提升就业率。作为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中的重点产业,预制菜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端的青睐。当然,该产业也应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全保障及便捷性。

业内也正在期待预制菜国标的出台,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生产水平,这一点在拥有预制菜海外业务的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多地力推特色预制菜开拓国际市场。去年8月,海关总署发布相关文章提及“准入标准”是预制菜出口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缺乏产业标准、缺少出口资质,是地方特色预制菜“出海难”的痛点。

“目前来说,预制菜出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关键问题是我国预制菜都还未出台国标。在缺乏国标的情况下,行业规范化和专业化得不到保障。有了国标后再去对接国际标准,可能会更好一点。”朱丹蓬建议,按照国际标准或者高于国际标准的高度去制定国标,为预制菜的内销和外贸提供保障。

此次《通知》明确表示,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包括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以及研究制定预制菜质量标准,推动研制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加强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衔接。鼓励依法制定包括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规程等内容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预制菜“出海”挑战

过往,蔬果加工的成品或半成品、海鲜制品、熟肉制品、菌菇类制品等品类均有出口海外,加工方式包括干制、腌制、冷冻、灌装等形式。不同食材来源的预制菜产品出口难度各异,水产类是最早迈出国门的品类之一,现阶段含肉类成分的产品出口难度较大。

新加坡全球食材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IPCR预制菜研究院发起人周鹏邦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部分国家对进口食品的标准在动物类制品方面比较严格,不少含肉类成分或动物油脂的产品,加工方式上无论是分割分切还是预加工或深加工,都难以达到目标国市场的准入标准。据他了解,尽管中国一直都有肉制品的出口,但这些工厂很多是很早以前便已取得国外市场的相关准证,所以业务得以继续进行。当前,想要再就肉制品申请部分国外市场的准入,可能就很难了。对此,他建议预制菜企业需要把品牌跟研发掌握在手中,可考虑在海外找合作工厂,或将部分产能外移。

对接“准入标准”,是打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对目标市场足够了解亦是关键。当前,海外预制菜市场C端比重大,这一数据远高于国内,而国内大部分预制菜企业B端业务发家,接触C端市场尚处在探索期。C端预制菜产品需求多元、消费行为少量高频,在研发、渠道、营销等方面与做B端业务区别很大。

周鹏邦告诉记者,超市里冷藏冷冻区域比重逐渐增加是国际范围的大趋势,出口是长期要坚持做的事,但需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消费习惯加深了解。如果不去研究这些并基于此研发符合对方国家饮食习惯的产品,那推销效果或不理想。他表示,当前有在海外设分公司或办事处的预制菜企业不多,建议参展的同时拓展更多元化的营销方式。

就出口的水产类预制菜而言,受海外市场消费偏好影响,出口的多为海胆、鲍鱼、螺肉、海鱼、虾蟹等海产品制品。朱丹蓬告诉记者,近年来部分国家调整对中国关税政策,水产出口遭遇到阶段性困难,很多水产公司加大内销的比重,且内销比重呈上升趋势。

鳗鱼产业是广东江门台山的优势产业,主要出口日本市场,当地的广东远宏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正打造集鳗鱼养殖、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的预制菜产业链。该企业办公室主任徐爱宁告诉记者,远宏的出口业务主要以日本市场为主,2023年出口情况基本和2022年持平,略有增加。今年公司将主要开发国内市场,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口味入手,加大面向国内市场的产品研发。

江门市江帆水产制品厂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仲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2023年出口量基本与2022年持平,即食海蜇、即食海藻、海螺片罐头和其他贝肉类罐头等产品。他向记者透露,因去年公司未开拓新市场,主要守住原有市场,保持稳定出口量,今年拟开拓非州和东盟市场。

此外,关税亦是影响预制菜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周鹏邦向记者透露,海鲜从中国出产、加工并出口到欧美国家,关税较高,这给出口企业带来成本压力。

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

对预制菜出海的趋势,徐爱宁持乐观态度,但他同时也表示,面向当地国家文化和口味进行市场开发是一个难点。周鹏邦则告诉记者,产品研发是我国预制菜产业的短板,差距体现在加工能力上。

2023年,多地预制菜产业园进入交付和招商阶段。有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不少城市的预制菜产业园招商难度不低,关键点在于找准链主企业,而链主企业的入驻,能够有效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去年8月,记者实地调研广州南沙渔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产业园希望就水产品预制菜加工进行招商,并将提供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更便捷地取得相关资质并投入生产,但在招商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朱丹蓬则表示,预制菜的产业规模效应会影响其利润空间,布局期利润偏低。李仲斌告诉记者,他所在公司产品用材成本较高,价位也相对较高,只能用质量去取胜市场,用旧产品带动新产品。小企业在定价上竞争不过大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大企业在信息渠道上更具优势。

李仲斌认为,预制菜产业拓展海外市场需保有传统家乡特色,且具有食用方便的特性,少油、卫生健康的产品更受欢迎。未来,如罐头等常温保存产品及冷冻冷藏保存的预包装菜肴订单量会增大。他还建议行业协会需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将海外客户的需求、进口国的政策及技术要求等信息及时传递给企业。

朱丹蓬经走访发现,相比上游供应链公司,餐饮企业有更大的优势去发展预制菜产品。他告诉记者,餐饮企业拥有的线下店为其品牌背书,成为消费者信心的保障,而上游的种植、养殖企业在该领域有所欠缺。

《通知》提出,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并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地方推进预制菜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效应。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预制菜品牌培育,发挥规模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Tags: 产品出海  预制菜  挑战